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行銷的應用: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動機?

Author: Nana
馬斯洛需求理論
行銷到底是什麼?很多人會直覺地回答:「就是讓更多人看到你」或「把產品賣出去」,但如果只停留在這樣的定義,很容易誤判方向,因為行銷的本質,從來不是產品,而是「人」。
人為什麼願意花錢?為什麼會選擇你的品牌?心理學家亞伯拉罕·馬斯洛(Abraham Maslow)在 1943 年提出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,就像一張解碼人類行為的地圖,他認為,我們的每個選擇背後,其實都隱藏著某一層需求的驅動,從最基礎的生理需求,到最頂端的自我實現,每一層都能影響消費者的決定。
想想看,一杯星巴克的拿鐵,真的只是因為好喝嗎?一張健身房會員卡,真的只是因為器材齊全嗎?多數時候,消費者追求的不是功能,而是「被認同」「被尊重」甚至「看見更好的自己」。
這篇文章要帶你走進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,逐層拆解與行銷的關聯,並結合 2025 年最新的市場趨勢,讓這個理論成為你寫文案或規劃策略時的靈感來源。
 

馬斯洛理論是什麼?

馬斯洛在《心理學評論》期刊發表〈人類動機的理論〉,提出一個關鍵想法:人類的需求有順序性,當低層次需求被滿足後,才會追求更高層次。
雖然我們常看到它被畫成金字塔,但馬斯洛本人並沒有真正畫過金字塔,那是後人為了方便理解才設計的圖像,這個理論不只是一個心理學框架,也是一種觀察動機與行為的工具,後來被廣泛應用在教育、管理、醫療、社會工作,甚至是行銷領域。
<延伸閱讀:復盤是什麼?不斷檢視你的成功與失敗>
 

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五大核心

1. 生理需求

這是最基礎的一層,包括食物、水、空氣、睡眠,當生理需求沒被滿足時,人會把所有注意力放在「活下去」這件事上。
例子:戰亂時,人們不會排隊領麵包,因為生存壓過了秩序感。
 

2. 安全需求

當吃飽喝足後,人開始追求安全感,這包括人身安全、財務穩定、健康、住所,甚至是現代社會裡的數位隱私。
例子:一個工作不穩定的人,常常覺得焦慮,因為缺乏對未來的保障。
 

3. 愛與歸屬需求(社交需求)

人是群體動物,需要友情、愛情與歸屬感,沒有歸屬感的人會覺得自己「不屬於這個世界」。
例子:缺乏家庭支持的青少年,可能透過交友或極端行為,努力爭取同伴的接納。
 

4. 尊重需求

在找到歸屬感後,人會渴望被看見、被肯定,尊重需求包含自我價值與外在認同。
例子:有人買高檔手錶或名車,不只是使用,而是想告訴世界「我做到了」。
 

5. 自我實現需求

這是金字塔的頂端,代表人想要發揮潛能、活出理想,這層需求通常和夢想、價值觀連結。
例子:藝術家全心創作、創業家希望用事業改變社會,都是自我實現的展現。
 
馬斯洛需求理論
 

延伸層次:認知、審美與超越需求

馬斯洛晚年提出的更高層次需求:
  • 認知需求:人天生想探索世界,想理解、想學習。
  • 審美需求:追求美感、秩序、平衡,這不只是外觀,而是心理層面的滿足。
  • 超越需求(自我超越):當自我實現被滿足後,人會追求更高的境界,比如音樂家沉浸在演奏裡忘記時間,藝術家創作時進入心流。
 

馬斯洛理論跟行銷有什麼關係?

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後,你會發現:消費者買的從來不只是產品,而是那一層需求的被滿足:
  • 便利商店賣的不是咖啡,而是「隨時滿足」的生理需求。
  • 保險公司賣的不是條款,而是「安心感」。
  • 精品品牌賣的不是材質,而是「尊榮與身份」。
  • Tesla 賣的不是車,而是「能源革命與理想生活」。
所以當你在問「為什麼顧客會買單?」時,真正的答案不是功能,而是「我的品牌觸動了哪一層需求」。
 

馬斯洛理論 × 行銷應用

1. 生理需求:快與方便最有力

案例:7-Eleven 強調「隨時隨地,立刻滿足」,Uber Eats 主打「不用出門就能吃到」,保健食品則靠「每日補給」讓人安心。
文案重點:即時、快速、隨手可得,搭配限時優惠,引發立刻行動。
 

2. 安全需求:信任與保障最重要

案例:壽險廣告總有「守護家人」的情境,銀行強調「本金保障」,資安品牌則是「安心上網」。
文案重點:專業、可靠、檢驗報告,設計風格穩重,語氣冷靜,傳遞「買了就放心」。
 

3. 社交需求:讓人覺得「我不是一個人」

案例:LINE、IG、Facebook 賣的是「連結感」,潮牌像 Supreme 賣的是「圈子認同」,交友 App 賣的是「你不孤單」。
文案重點:強調參與感與互動,用挑戰活動、社群經營來增加黏著度。
 

4. 尊重需求:專屬與成就感

案例:Apple iPhone 用「Think Different」代表身份,Tesla 代表前衛與未來感,專業證照課程則是「升遷必備」。
文案重點:用「值得」「專屬」「榮耀」這類字眼,搭配高價值體驗,讓人覺得「這筆錢花得值得」。
 

5. 自我實現需求:價值觀與理想生活

案例:Tesla 象徵「參與能源革命」,Lululemon 賣的不是褲子,而是「健康生活方式」,進修平台如 Hahow、Coursera,則是「成為理想的自己」。
文案重點:強調願景與價值觀,用「改變世界」「做最好的自己」來點燃夢想。
 

跨層組合:更強的行銷力

現代行銷已經不只是單一層需求,而是跨層結合:

1. 外送平台:滿足生理需求,同時營造社交分享。
文案示範:生理+社交
「肚子餓了還要出門?別傻了。打開 App,想吃什麼一鍵送到,還能跟朋友一起揪團,下單就像開趴一樣輕鬆。」
 
2. 金融產品:提供安全感,又象徵尊榮身份。
文案示範:安全+尊榮
「不只守護你的財富,更守護你的身份。頂級卡片,不只是支付工具,而是你專屬的尊榮象徵。」
 
3. 健身品牌:解決健康需求,同時讓人進入健身社群。
文案示範:健康+社交
「運動,不只是一個人的堅持。走進健身房,強壯的是身體,凝聚的是圈子。這裡有一群和你一樣熱血的人,陪你一起變更好。」
 
4. iPhone:原本是通訊工具,現在同時承載尊重與自我實現。
文案示範:工具+尊重+自我實現
「它可以是工作利器,也可以是生活夥伴。但真正的意義是:它代表著你想活成的樣子。用 iPhone,不只是用手機,而是選擇一種態度。」

別只盯著一層需求,跨層結合才有更強的黏著力。
 

結論

馬斯洛需求理論提醒我們:消費者買的不是產品,而是需求的被滿足,更重要的是,需求並不是靜態的金字塔,而是動態的網絡,今天消費者可能為了生理需求去便利商店,在便利商店看到健身文案,隔天報名讓自己更好報名課程,成為告好的自己。
成功的品牌不是只滿足單一層,而是能跨層連結,星巴克同時滿足生理、社交與尊重;Nike 把自我實現和社交結合;Tesla 能源的概念,更是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參與了一場改變地球的一員。
所以,當你規劃行銷策略時,別只問「我的品牌在馬斯洛需求的哪一層」?而是要著重「我的品牌能連結多少層需求」,能連結越多就越不容易被取代,這才是馬斯洛需求理論在行銷裡最實際的價值。
(本文為達文西數位科技所有,禁止文圖使用)
SEO最重要的不是技術,而是「內容」與「溝通」,執行將是最重要的SEO成效關鍵。

SEO套版網站,優惠 $ NT 62,000 (1年代管+SSL)

請與我們聯繫
線上客服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