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是 AI 幻覺?
AI 幻覺是指生成式模型在沒有足夠依據時,仍以很流暢、很有自信的口吻,產生不正確、無關或被誇大的內容。原因多半出在:資料缺口(或已過期)、指令含糊、訓練語料本身帶偏誤,再加上模型天生偏好把「看似合理的下一句」補齊,它是語言的機率預測器,不是事實查核機。結果就會出現捏造型號、擴張承諾、把相關性寫成因果、錯置來源等錯誤。要降低AI幻覺,核心不是「寫得更像人」,而是縮小自由度與強化依據:只用已知來源、允許「不知道就說不知道」、把抽取與生成分步做,再加上人為覆核與平台側的拒答/交接護欄。常見AI 幻覺案例:
以下是用行銷、客服最常見的 9 個真實場景,逐一拆解「它怎麼誤導你」與「怎麼補救」AI幻覺:1)品牌故事改寫過頭:把客戶案例寫成了自己得獎
情境:要 AI 把品牌沿革潤飾,結果模型把合作夥伴的獎項寫成品牌自己的。為何會發生:提示裡的角色/主詞不清,且公關語料常出現「榮獲、入選」等模板,模型沿用套話。
解法:
- 在提示中鎖定可用素材:「僅可使用以下年表與得獎清單,嚴禁推測」。
- 要求逐條來源對齊(source grounding):「每段落後方以(來源:檔名/連結)註記,無來源則標註(待補)並留白。」
- 交付前用人工點對點比對品牌年表與新聞稿。
2)產品規格比較文:幫你「補」了不存在的型號
情境:比較三家競品功能,AI 自動補齊表格,連型號都寫得頭頭是道。為何會發生:知識缺口+語氣自信=高風險AI幻覺。
解法:
- 僅允許引用官方產品頁與你提供的型錄;提示中加入「若找不到資料,表格該欄以『—』顯示」。
- 分離「生成」與「查證」兩步:先產出草表,再用人工或爬到的原廠頁面校對後上線。
- 在文內加註「規格以原廠公告為準」,降低讀者誤用風險。
3)FAQ 自動產生:把政策條款寫成承諾
情境:客服中心把「活動注意事項」丟給 AI 變 FAQ,結果生成「七天無條件退貨」,而原文其實是「拆封不退」。為何會發生:模型傾向一般化與友善化答案。
解法:
- 提示中加入負面約束:「不得擴張權益或承諾,需逐條引用條款編號。」
- 讓 AI 先做條款抽取(NLP 任務),再重述;抽取→重述兩階段可以降低擴張敘述的機率。
4)關鍵字研究:生出一堆沒人搜的漂亮詞
情境:AI 給了一長串「高意圖關鍵字」,貼上去卻發現幾乎零量。為何會發生:模型是語言生成器,不是即時查詢量工具,會依語感組出「看起來像真實」的詞。
解法:
- 把 AI 當輔助發想,最終列表必須以 Search Console/關鍵字工具驗證。
- 提示加入驗證步驟:「請標示 需驗證 與建議的測試 Landing。」
- 用 A/B 測試小額投放驗證詞組成效,再擴張內容產製。
5)多語系翻譯:把合規用語翻壓成日常口語
情境:把隱私條款翻成地區語言,AI 為求通順,改寫了「得/不得」的法律強度。為何會發生:語意強度在不同語言有隱含規範差異,模型優先自然度。
解法:
- 為法務文本建立專有名詞詞庫與固定句型(不得=may not…),提示中要求「保留法律強度」。
- 對高風險段落採雙欄呈現(原文|譯文)+法務覆核。
6)客訴總結:AI 把負面轉成「可圈可點」
情境:彙整客服通話逐字稿,AI 用正向語氣淡化嚴重性,內部會議誤判風險等級。為何會發生:摘要模型偏好整體可讀性,會自動「修飾」,產生AI幻覺。
解法:
- 先做情感/實體抽取(NLP):把「延遲 3 天」「退款要求」等硬訊號抓出來,再交給 AI 撰寫管理摘要。
- 要求輸出原句引用與事件計數(幾通、比例)以拉回客觀度。
7)客服聊天機器人:亂「自發補償」或給錯流程
情境:使用者問「延誤怎麼辦?」Bot 回「我們會補償 200 元」,但公司政策根本沒有。為何會發生:開放式生成,缺乏嚴格邊界與知識庫綁定,產生AI幻覺。
解法:
- 以檢索增強(RAG)綁定最新版 SOP/政策;提示中限制「僅回覆文件中存在的步驟,缺文檔則轉人工」。
- 設計「無答案也合理」的回覆模板,避免模型硬掰。
- 在平台側(如 Vertex AI 這類)設定安全護欄/拒答條件與人工接手閾值。
8)競品監測:把網友猜測當官方消息
情境:AI 自動整理社群傳聞,產出「競品將於 Q4 漲價 15%」的結論。為何會發生:模型把頻繁出現的敘述誤當可信來源,產生AI幻覺。
解法:
- 將資料分級:「一手(官網/年報)>二手(媒體)>三手(論壇)」,摘要時不同權重輸出。
- 對於三手訊息,強制加註來源與日期,並在結論層級用「可能/未證實」語句。
9)數據歸因分析:用文字把相關性寫成因果
情境:AI 閱讀 Looker Studio 報表後說「直播導致轉換率提升 32%」。為何會發生:模型擅長語言,不懂統計設計;看見時間序列就傾向講「因果」。
解法:
- 只請 AI 做「描述」別做「判案」:先讓它指出趨勢、峰值、異常就好,禁止寫因果。
- 要判定「因為…所以…」,得靠實驗設計或對照組來驗證,生成模型的強項是模式與預測,不是因果推論。
如何降低AI幻覺?
1)把「可說的範圍」畫小一點:把可用資料與語氣邊界講清楚,並在產生前先給它正確且相關的依據與固定格式,讓模型有可走的軌道、不必自己亂補。這做法呼應 Google Cloud 的建議:限制可能輸出、只用與任務相關的來源,並用範本與明確偏好來引導模型降低AI幻覺。2)把「理解」與「生成」拆開:先做 NLP 的抽取/分類,後做自然語言生成,減少擴張敘述。
3)流程化驗證:用人(法務/產品/營運)在關鍵段落覆核;用平台層的權限與模型治理工具,建立拒答與交接的安全網。
結語
AI 會把句子寫得漂亮,但它不等於「知道真相」。行銷與客服真正要的是可被追溯、能負責任的回答。做法不是把模型關到更小的籠子,而是把資料邊界畫清、驗證流程前移,讓它在不知道時可以坦白說不知道,該轉人工就轉人工。這樣做,AI幻覺自然下降,內容產線也更穩。實務上,我們採用一個「人機分工」的操作模式:
- AI 負責:根據授權知識庫描述趨勢與事實、生成草稿、比對已知政策(RAG 連結最新版 SOP/政策,必要時用微調吸收品牌語氣與專有名詞)。
- 人負責:歸因與決策,對高風險段落(法務、價格、承諾)做覆核;當證據不足,允許拒答或交接。
- 流程負責:平台側設定「只答文件裡有的」、「否則轉人工」、並保留來源註記與時間戳,讓每句話都有依據。
SEO最重要的不是技術,而是「內容」與「溝通」,執行將是最重要的SEO成效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