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得先釐清一个迷思:AI幻觉其实是它「创造力」的一体两面。如果一个模型完全不会产生幻觉,那它大概也失去了归纳和发想新点子的能力,充其量只是个搜寻引擎。这才是导入 AI 时最棘手的地方:我们既需要它的创意来写文案,又害怕它在客服和法务环节失控。所以,老实说,这篇文章的核心不是教你如何「杜绝」幻觉——那既不切实际也没必要。重点是学会如何「管理」AI幻觉。这不只是技术问题,更是一个「人机协作」的流程设计问题。我们必须在 AI 负责草稿、人类负责决策之间,建立起一道清晰的防火牆。
为何会发生:提示里的角色/主词不清,且公关语料常出现「荣获、入选」等模板,模型沿用套话。
为何会发生:知识缺口+语气自信=高风险AI幻觉。
为何会发生:模型倾向一般化与友善化答案。
为何会发生:模型是语言生成器,不是即时查询量工具,会依语感组出「看起来像真实」的词。
为何会发生:语意强度在不同语言有隐含规范差异,模型优先自然度。
解法:
为何会发生:摘要模型偏好整体可读性,会自动「修饰」,产生AI幻觉。
解法:
为何会发生:开放式生成,缺乏严格边界与知识库绑定,产生AI幻觉。
解法:
为何会发生:模型把频繁出现的叙述误当可信来源,产生AI幻觉。
解法:
为何会发生:模型擅长语言,不懂统计设计;看见时间序列就倾向讲「因果」。
解法:
实务上,我们採用一个「人机分工」的操作模式:
什麽是 AI 幻觉?
AI 幻觉是指生成式模型在没有足够依据时,仍以很流畅、很有自信的口吻,产生不正确、无关或被夸大的内容。原因多半出在:资料缺口(或已过期)、指令含糊、训练语料本身带偏误,再加上模型天生偏好把「看似合理的下一句」补齐,它是语言的机率预测器,不是事实查核机。结果就会出现捏造型号、扩张承诺、把相关性写成因果、错置来源等错误。要降低AI幻觉,核心不是「写得更像人」,而是缩小自由度与强化依据:只用已知来源、允许「不知道就说不知道」、把抽取与生成分步做,再加上人为复核与平台侧的拒答/交接护栏。常见AI 幻觉案例:
以下是用行销、客服最常见的 9 个真实场景,逐一拆解「它怎麽误导你」与「怎麽补救」AI幻觉:1)品牌故事改写过头:把客户案例写成了自己得奖
情境:要 AI 把品牌沿革润饰,结果模型把合作伙伴的奖项写成品牌自己的。为何会发生:提示里的角色/主词不清,且公关语料常出现「荣获、入选」等模板,模型沿用套话。
解法:
- 在提示中锁定可用素材:「仅可使用以下年表与得奖清单,严禁推测」。
- 要求逐条来源对齐(source grounding):「每段落后方以(来源:档名/连结)註记,无来源则标註(待补)并留白。」
- 交付前用人工点对点比对品牌年表与新闻稿。
2)产品规格比较文:帮你「补」了不存在的型号
情境:比较三家竞品功能,AI 自动补齐表格,连型号都写得头头是道。为何会发生:知识缺口+语气自信=高风险AI幻觉。
解法:
- 仅允许引用官方产品页与你提供的型录;提示中加入「若找不到资料,表格该栏以『—』显示」。
- 分离「生成」与「查证」两步:先产出草表,再用人工或爬到的原厂页面校对后上线。
- 在文内加註「规格以原厂公告为准」,降低读者误用风险。
3)FAQ 自动产生:把政策条款写成承诺
情境:客服中心把「活动注意事项」丢给 AI 变 FAQ,结果生成「七天无条件退货」,而原文其实是「拆封不退」。为何会发生:模型倾向一般化与友善化答案。
解法:
- 提示中加入负面约束:「不得扩张权益或承诺,需逐条引用条款编号。」
- 让 AI 先做条款抽取(NLP 任务),再重述;抽取→重述两阶段可以降低扩张叙述的机率。
4)关键字研究:生出一堆没人搜的漂亮词
情境:AI 给了一长串「高意图关键字」,贴上去却发现几乎零量。为何会发生:模型是语言生成器,不是即时查询量工具,会依语感组出「看起来像真实」的词。
解法:
- 把 AI 当辅助发想,最终列表必须以 Search Console/关键字工具验证。
- 提示加入验证步骤:「请标示 需验证 与建议的测试 Landing。」
- 用 A/B 测试小额投放验证词组成效,再扩张内容产製。
5)多语系翻译:把合规用语翻压成日常口语
情境:把隐私条款翻成地区语言,AI 为求通顺,改写了「得/不得」的法律强度。为何会发生:语意强度在不同语言有隐含规范差异,模型优先自然度。
解法:
- 为法务文本建立专有名词词库与固定句型(不得=may not…),提示中要求「保留法律强度」。
- 对高风险段落採双栏呈现(原文|译文)+法务复核。
6)客诉总结:AI 把负面转成「可圈可点」
情境:彙整客服通话逐字稿,AI 用正向语气淡化严重性,内部会议误判风险等级。为何会发生:摘要模型偏好整体可读性,会自动「修饰」,产生AI幻觉。
解法:
- 先做情感/实体抽取(NLP):把「延迟 3 天」「退款要求」等硬讯号抓出来,再交给 AI 撰写管理摘要。
- 要求输出原句引用与事件计数(几通、比例)以拉回客观度。
7)客服聊天机器人:乱「自发补偿」或给错流程
情境:使用者问「延误怎麽办?」Bot 回「我们会补偿 200 元」,但公司政策根本没有。为何会发生:开放式生成,缺乏严格边界与知识库绑定,产生AI幻觉。
解法:
- 以检索增强(RAG)绑定最新版 SOP/政策;提示中限制「仅回复文件中存在的步骤,缺文档则转人工」。
- 设计「无答案也合理」的回复模板,避免模型硬掰。
- 在平台侧(如 Vertex AI 这类)设定安全护栏/拒答条件与人工接手阈值。
8)竞品监测:把网友猜测当官方消息
情境:AI 自动整理社群传闻,产出「竞品将于 Q4 涨价 15%」的结论。为何会发生:模型把频繁出现的叙述误当可信来源,产生AI幻觉。
解法:
- 将资料分级:「一手(官网/年报)>二手(媒体)>三手(论坛)」,摘要时不同权重输出。
- 对于三手讯息,强制加註来源与日期,并在结论层级用「可能/未证实」语句。
9)数据归因分析:用文字把相关性写成因果
情境:AI 阅读 Looker Studio 报表后说「直播导致转换率提升 32%」。为何会发生:模型擅长语言,不懂统计设计;看见时间序列就倾向讲「因果」。
解法:
- 只请 AI 做「描述」别做「判案」:先让它指出趋势、峰值、异常就好,禁止写因果。
- 要判定「因为…所以…」,得靠实验设计或对照组来验证,生成模型的强项是模式与预测,不是因果推论。
如何降低AI幻觉?
1)把「可说的范围」画小一点:把可用资料与语气边界讲清楚,并在产生前先给它正确且相关的依据与固定格式,让模型有可走的轨道、不必自己乱补。这做法呼应 Google Cloud 的建议:限制可能输出、只用与任务相关的来源,并用范本与明确偏好来引导模型降低AI幻觉。2)把「理解」与「生成」拆开:先做 NLP 的抽取/分类,后做自然语言生成,减少扩张叙述。
3)流程化验证:用人(法务/产品/营运)在关键段落复核;用平台层的权限与模型治理工具,建立拒答与交接的安全网。
结语
AI 会把句子写得漂亮,但它不等于「知道真相」。行销与客服真正要的是可被追溯、能负责任的回答。做法不是把模型关到更小的笼子,而是把资料边界画清、验证流程前移,让它在不知道时可以坦白说不知道,该转人工就转人工。这样做,AI幻觉自然下降,内容产线也更稳。实务上,我们採用一个「人机分工」的操作模式:
- AI 负责:根据授权知识库描述趋势与事实、生成草稿、比对已知政策(RAG 连结最新版 SOP/政策,必要时用微调吸收品牌语气与专有名词)。
- 人负责:归因与决策,对高风险段落(法务、价格、承诺)做复核;当证据不足,允许拒答或交接。
- 流程负责:平台侧设定「只答文件里有的」、「否则转人工」、并保留来源註记与时间戳,让每句话都有依据。
SEO最重要的不是技术,而是「内容」与「沟通」,用心将是最重要的SEO成效关键。